分類
家長園地

開放式提問有助提升幼兒聯想力

家長錦囊

1 月 2025

撰文: 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很多家長希望可以提升幼兒的思考能力,其實只要父母適當地引導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連起來,再提出引導性的問題,就可以讓他們有意識地思考眼前所見到的事物和相關的知識。例如小朋友看到蘋果的時候,讓幼兒想想有甚麼物件亦是圓形或紅色的;聽見雀鳥的叫聲,幼兒會想到甚麼動物也會飛。

 

多向子女提出沒有限制性的問題

 

當家長向幼兒提出發問時,切勿強迫他們回答或要求一個確實的答案,甚至毋需他們馬上回答問題,因為他們可能還在聯想中。家長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問題,可以隨意地想起甚麼就問甚麼,例如筷子像甚麼物件,甚麼人和學生一樣要穿制服。除了讓他們多思考之外,家長亦可以與子女一起思考和討論,藉此當作親子活動,有助增進彼此的感情。

 

除了個別發問,家長還可以讓幼兒與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問題。對於能力較高的幼兒,父母可以讓他們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能力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能力相對較弱的,家長可以透過適當地提示和示範來引導他們回答。

父母可以從生活中尋找問題

 

家長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問的問題,甚至可以嘗試問一些有想像和討論空間的問題,好讓子女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聯想力。例如父母可以問子女戶外有甚麼東西是圓形的、家裡有甚麼東西是用鐵做的、有甚麼食物是紅色等。反而一些有確實和肯定答案的問題,例如數學題(1加1等於多少),我們一般稱這些問題為「封閉式問題」,由於只有特定答案的問題,其實對提高幼兒的聯想力沒有太大幫助。

事實上,創意聯想是應該從最小的事情開始推想,這樣才是訓練幼兒聯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所以家長們不妨由今天開始,提升幼兒的聯想能力吧!

分類
家長園地

與其過度保護 不如陪伴經歷高低起跌

家長錦囊

1 月 2025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療師 

   兒童遊戲治療師 李慧芝

 

最近在臉書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記錄了她5歲的大兒子示範如何用鋸齒小刀切西蘭花,經剪接後的短片約3分半鐘,全程由媽媽負責拍攝。在短片中,男孩的刀法談不上熟練,但臉上卻一副氣定神閒的樣子,而且還解說得頭頭是道。

 

作為一位治療師,筆者也很贊同媽媽的做法,就是放手讓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和汲取經驗,因為畢竟鋸齒小刀的傷害性有限,即使真的割傷了手,最多也只是皮外傷,小孩子也會很快復原。可是我作為一子之母,觀看著整個過程,也不其然擔心起來。

小男孩順利切完整棵西蘭花,我也頓時鬆了一口氣。我心裡十分欣賞男孩的耐心和努力,但我更佩服這位媽媽的勇氣。

 

很多時候,父母都會在放手讓孩子嘗試,以及擔心孩子遭遇挫敗兩者之間掙扎著。許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適度的空間自主自決,並從中建立責任感和自信心。然而作為愛錫子女的父母,也同時會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經歷痛苦。這些擔心和焦慮,會驅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護孩子免於犯錯,例如為孩子做決定,替孩子完成他們應負的責任,又或是說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決問題等等。

 

父母擔心子女遇挫敗,都是基於愛護他們,這亦是人之常情。然而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大的愛,並不是去保護孩子免於犯錯和受傷,而是陪伴孩子經歷種種高低起跌和成敗得失。這一種陪伴包含了對子女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選擇,並且信任他們有能力承擔其選擇的後果,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時,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決定。

沒有人能保證孩子的人生一帆風順,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讓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絕不孤單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滿有自信地不斷探索、學習和發展所長。

分類
家長園地

如何協助孩子分清「需要」定「想要」?學理財從「身教」開始

家長錦囊

1 月 2025

撰文:認可兒童財商導師Miranda Lee

 

成長在疫情下的孩子,既不能外出上學,就連上街購物的機會也少了,不少家長們也擔心孩子在成長的旅程上好像有點缺失,苦惱怎樣為家中的孩子們提供「心靈」補充品。

 

最近朋友提及,她的8歲女兒原來已經學會自己網購,前陣子更在網上書店一口氣購買了很多文具和書本,並利用父母網上支付平台付款。購買過程中,女兒原本只想選購兩本故事書,但被不斷彈出的廣告和優惠吸引著,不自覺地選購了很多額外「想要」物品。

 

的確,大人偶爾也會「想要症發作」,被產品的外表及廣告誘惑,形成衝動消費,對於理財觀念較弱的小朋友,更易誤以為網購「零負擔」,只要由父母電子支付,一切就如「想要就有」的消費模式。

如何培養正確的消費習慣?

研究發現,父母對金錢的態度及理財的習慣,都直接影響孩子的理財觀,所以「身教」相當重要,平日不妨讓孩子多觀察自己消費過程,體驗父母如何面對「想要」的誘惑,購物前先問自己三條問題:例如是否物有所值,是否已有相類似,是否經常使用到等等,當自己已經心中有數,自然可以避免衝動消費。

 

為了寓購物於學習,我會先讓孩子選購自己所需物品,付款時,就是教導孩子「理財」的好時機。重新讓他們檢視購物車內那些是「需要」的,考慮物品的價值和實用性,提醒「想要」雖可以滿足慾望,但是否「需要」立即購買,並要由自己零用錢負擔,直接讓他們從錢包裡拿出金錢來結賬。這樣,孩子便變得謹慎,立即思前想後,掙扎「買與不買」,苦惱之情相當搞笑。所以鼓勵小朋友使用實體金錢,明白東西是要用錢買回來,不能隨便浪費。

 

父母對金錢的運用,是孩子建立理財觀的一面鏡。所以以身作則十分重要,好好善用生活中的契機。所謂「想要」是無窮無盡,金錢卻是有限,我們消費前必須三思,分辨「需要」和「想要」,量入為出。特別在疫情下,讓孩子學會感恩和知足,才是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理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