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過分沉迷手機遊戲 家長要如何處理?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婚姻及家庭治療師、催眠治療師黃思明

 

電話發出光芒與聲音,總會吸引小朋友玩過不停。有些小朋友無論甚麼時候,不論是吃飯、搭車和上學,都機不離手。家長可以如何解決這問題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小朋友的反應是必然的,手機可以提供很多感官的刺激,也沒有gameover,可以重新開始,有成功感,也可以遠離父母、學校的壓力和挫敗感,根本就是無敵。從生理學來說,玩電子遊戲是會令大腦釋放大量的多巴胺,給前額葉皮層令人興奮、刺激,並漸漸會失去了自我控制能力,所以有很多成人都不能夠控制,何況小朋友呢?

 

小朋友也會不自覺被吸引,造成現在香港大部分父母的惡夢。我看見很多父母和小朋友,都陷入一個無窮的鬥爭和挫敗。如果不加以控制,不單止對小朋友的學習有影響,更嚴重是會影響他們的專注力、腦袋的發展、健康和眼睛的疾病。因此手機成癮也將會像酒和毒品一樣,被列為其中一種心理成癮病。

事實上我曾見過一個初中生,他沉迷打野戰遊戲「食雞」,他時時要在地上執起一些物資,但這些物資有時候會有陷阱會爆炸的。他入醫院的原因是甚麼?

是他不能用手拿著東西,他可以碰下碰下,他會很緊張。因為只要他用手指拿東西就會很害怕。所以你現在發現問題,便可以早些處理,避免出現以上情況。

 

家長比孩子有更加多經驗、智慧及資源,你不可能會輸的,你唯一的弱點就是你太愛他。你會心軟,要知道給很容易要收卻很難,所以家長應該要先和小朋友協商一個合理可行的方案,譬如一日可玩30分鐘,但要先完成家課。

 

至於控制小朋友,首先要選擇適合的戰埸,不要在公眾場所,最合適的就是在家中。即使收也要盡量避免身體接觸,好像搶、拔電線這些應該要盡量避免,因為會傷感情。家長要先用溫柔肯定的語調,警告他很多次。如果他還不肯交出,你便要提醒孩子他已經同意的後果,到最後他睡了你一定可以收到的。但就要堅持堅定執行後果,沒有商量的餘地,這些就是較為負面的策略。

更正面的是為小朋友提供,可以吸引他離開手機的機會,例如和小朋友一起進行戶外活動,提供一個家庭環境,給小朋友有得選擇、有成功感、有重新開始的機會,建立他的自信和能力。

 

最後很多父母因為其他小朋友有手機,如果自己的沒有,擔心小朋友有比較

甚至會引起自卑,有些擔心小朋友會比其他人學得慢,將來可能會影響他的發展。因此我知道現實是不可能不給小朋友接觸手機的,所以我提議愈小愈應該避免使用手機,盡量拖遲他們進入這個世界。

 

同時家長也要把握機會小心處理,不可以掉以輕心。只要父母夠創意,多些和小朋友有互動和陪伴,夠堅持便可以改變小朋友。

分類
家長園地

仔仔鍾意玩「女仔」玩具 有問題嗎?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兒童遊戲治療導師賴舜薇

仔仔喜歡公主書及模型,又喜歡粉紅色

小朋友喜歡的公仔玩具有很多類型,不少家長可能會擔心,自己的兒子喜歡公主,喜歡粉紅色,又或擔心女兒喜歡玩玩具車。這種擔心是甚麼呢?家長又真的需要擔心嗎?我們總是習慣了女孩子穿著粉紅色裙子和戴著粉紅色帽子,但見到她玩消防車與耍劍,就會覺得不妥,其實在心理學上叫作「性別角色期待」。

性別角色期待,是指社會和文化期待某種性別從事某種活動內容,所以大家對自己的子女有一定的性別角色期待其實是很正常。不過我們要留意的是,如果我們將這種期待變成了對某種類別人士固有的看法,這樣會很容易抹殺了個人差異和他的特質了。

以性別教導男孩或女孩應該有何指定表現,以及決定他們的志趣和性格,這個我們叫做「性別角色定型」。性別角色定型會限制他們天賦潛能發展,如果我們想培養他興趣廣泛又有創意,以及剛柔並濟健康人格的小朋友,我們便要保護他們自由探索空間。尤其要留意他們會否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受到社會上其他人言語欺凌。

另外家長可能擔心孩子性別認同問題。性別認同,是指對自己屬於哪一種性別的內在認知,並渴望以這一種性別來生活和表達自己,這一個是屬於個人認知發展範疇問題。隨著小朋友的年齡增長,他的腦部得到發展,對社會和自己有更多學習和認知,慢慢便清晰對自己性別認知。單從玩具和顏色喜好選擇,是不可以說明小朋友有性別認同的困難,因為小朋友的玩具是沒有分性別的。不管他選擇玩車,還是玩公仔,他們都是在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傾訴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們做家長應放鬆心情,聆聽小朋友的心情,好好享受和陪伴他們一起玩樂的時光。

分類
家長園地

父母可以如何處理較自我中心的小朋友?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註冊臨床心理學家饒方莉

 

很多家長都發現自己的小朋友很自我中心,在玩遊戲或和一大群人玩的時候,總要別人跟自己的規則去做。例如一個5歲的女孩子和別人玩的時候,她堅持一定要玩積木但是她的朋友不想玩積木,想玩車,那這個時候要怎樣做呢?如果這個小朋友感到不開心,自我中心會發脾氣,不要人跟她一起玩。別人就會覺得這個小朋友有一點固執或脾氣。以下有幾個方法,看看可否幫到家長去面對小朋友自我中心的情況。

 

第一,我們要去肯定小朋友的情緒,父母這個時候可以去到小朋友身邊告訴她:「是的,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很不開心,因為你真的很想玩積木,而其他小朋友又不想玩。你不能玩積木是否覺得很不開心?」父母在這個時候可以嘗試拍拍她或擁抱她,給予她一種肯定和親密的感覺,讓小朋友的情緒可以慢慢平穩平靜下來。如果見到小朋友可以平穩平靜下來的時候,可以幫助她嘗試,慢慢學習第二步。

 

第二步我們稱為透視人心,易地而處。如果小朋友去到另一個小朋友的世界或角色去感受一下,自己這樣做的時候對方會有甚麼感覺。家長可以和她進行角色扮演,譬如剛才的女孩是A,另外的小朋友是B。女孩扮演B,家長便扮演A

家長可以學她的語氣:「我不玩!我不喜歡玩車!我一定要玩積木!」父母就問小朋友:「你有甚麼感受?」小朋友通常都說:「他常常都要堅持他的玩法,我不想跟他玩。我都不開心。」

家長也可以問她:「如果是這樣你還是否希望以後見到這個小朋友,和他一起玩嗎?」可能女孩會說:「我也不太想,那如果是這樣我以後都要單獨自己一個人玩,很悶的。」小朋友通常都想有人和他一起玩的。

 

接著去到第三步,學習解決問題。家長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想想方法,例如和B小朋友嘗試猜包剪揼可能這次是贏的話事,下次可能是輸的話事。我們換轉換轉這樣玩又或我們共同發揮創意,例如好像玩積木的例子,我們是否可以一去玩積木和車呢?將積木砌一個停車場出來,接著車就在積木上面遊走,這樣便可以一起玩。

我們幫小朋友想一些不同類型的解決方法,但最重要的是他一定要學習明白他的行為對於其他人有甚麼感受和影響,而他怎樣改變自己的行為,以致別人會更加想和他玩,即Prosocial Behavior。

分類
家長園地

轉季眼睛就敏感?錐形角膜又是甚麼?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眼科醫生余泓翰


每逢轉季,小朋友都會捽捽眼,眼痕又流眼水,大多都是眼睛過敏。百分之十至二十的小朋友也有眼睛過敏的情況出現,視乎季節而定,秋冬出現的情況會較嚴重。

 

小朋友眼睛過敏時,普遍症狀都是眼睛紅、眼腫、經常揉眼、眼痕、流眼水,有時眼皮會出現腫脹情況,眼皮會出現類似濕疹的情況。一般來說,小朋友也會有皮膚濕疹、哮喘或鼻敏感等情況。

眼睛過敏的成因都會與遺傳有關係,另外天氣轉變,濕度及溫度這兩項也有關係。加上空氣污染、家居塵蟎及養寵物,也是一般較常見的原因

 

其實大部分眼睛敏感也不會影響視力,但有一小部分小朋友患有較嚴重的眼敏感,長時間也會敏感,並非季節性敏感,有些人的角膜可能會受損、起疤,嚴重的會引致視力受損。

 

至於,錐形角膜是角膜病變,角膜的弧度通常定了就不會改變,但有小部分人患錐形角膜,角膜弧度會不斷加深。長遠來說,即使患者戴眼鏡或隱形眼鏡,也無法把視力矯正,亦有可能要進行手術,或者治療才可以矯正視力。現時治療錐形角膜,我們會使用一種角膜膠原交聯的手術,可以穩定角膜的弧度,減慢角膜弧度變深的速度。

分類
家長園地

為甚麼小朋友吃飯時總是不專心?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協康教育心理學家團隊

 

不少4至5歲的孩子吃飯時喜歡東張西望、弄這弄那、不專心,原來有機會跟他們操作餐具「笨手笨腳」有關之餘,還可能與他們的專注力時間較短、時間觀念仍在發展、對四周圍環境充滿好奇,甚或想逃避吃飯有關。

 

專注時間較短

4至5歲的孩子,一般都需要比成年人較長的用餐時間,一方面由於他們對餐具的運用還能是不太熟悉,會出現「論盡」情況;另一方面,孩子的咀嚼及 腸胃的消化能力未成熟,所以花上較長時間用餐,也是可以理解的。 此外,有些孩子因為專注時間較短,自製能力低,又沒有時間的觀念,他們容易受到四周的環境吸引,看得高興忘我時,就連前面的飯菜也忘記了,往往要父母再三催促提醒, 才能繼續進膳,導致拖長了吃飯時間。

 

父母面對專注時間較短的孩子,可以嘗試營造一個固定、安靜、熟悉及佈置簡約的用膳環境,給孩子定立一個合理吃飯時間的上限,並不時提醒孩子吃飯的時限,務求在時限前完成進食。

對四周環境好奇

  另外,也有些是天生「觀察型」學習的孩子,他們的好奇心強,經常透過眼睛觀察去學習新的事物,就連在吃飯的時候也會用眼睛「東張西望」繼續學習,雖然他們在 吃飯的時候會四處張望,給人很不專心的感覺,然而,他們很少會因此而「忘記」了吃飯,只是在一邊吃時一邊望,陶醉於他們的眼睛觀察當中。 對於觀察學習型的孩子,與其讓孩子東張西望,家長不妨在孩子吃飯的時候,與他們一起閱覽圖書,培養孩子閱讀的興趣。

 

當然,也有些是「混合型」的孩子,也有些東張西望的孩子,則是為了逃避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故意拖延時間,又或是故意做些小動作來吸引別人的注意罷了。 所以,若要解決孩子吃飯時東張西望的狀況,家長先要細心觀察及了解孩子的問題所在。

 

吃飯毋須過急

香港人生活節奏急速,吃飯的時間也越來越短,有時為了趕時間,看見孩子慢條斯理地吃飯的模樣,真叫家長心裡著急起來。 說到底,若是時間許可的話,還是應該給予孩子充足的用餐時間,讓他們可以慢慢咀嚼,品嚐食物的滋味。 ;最後,家長也可考慮適度減少孩子進食的份量,讓他們較容易在飯桌上完成飯餐,一方面可減少父母與孩子在飯桌上衝突的機會,另一方面當孩子因為感到肚餓而 要求更多飯餸,直接增加他們進食的動機。

分類
家長園地

臭脾氣怎麼辦?

家長錦囊

system

首先,我們得明白到,孩子能夠表達憤怒的情緒,對孩子發展自主性極為重要。在孩子踏入幼兒期時(約兩至三歲),當中的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正正就是「自主性發展」及「羞恥及懷疑」(Autonomy vs. Shame & Doubt)。我們應該處理的,是孩子因情緒而作出的行為,而非禁止甚至否定孩子的情緒。 

另外,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孩子有,父母也有。當孩子嘗試表達其憤怒的情緒時,他們會以父母為一個模仿的對像,當父母對孩子憤怒,或父母之間爭吵等,孩子會以此等行為作為發達及控制情緒的重要參考(Bandura, 1977)。父母之間的爭吵、惡意嘲諷、甚至暴力,都會提升孩子對憤怒的敏感性,並干擾了孩子的正常發展(Cummings, Pellegrini, Notarius, & Cummings, 1989)。因此,想孩子有好脾氣,父母得先留意自己的相處之道。

還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幼兒更有效掌控及減少憤怒的強度呢?Berkowitz及Thompson有以下建議(Berkowitz, 1973; Thompson, 1990): 

1. 忽略有冒犯性的行為:若有關行為目的是希望得到某樣特定物件(如玩具),父母不應因為孩子的行為而給予滿足,也不需要因其行為而給予責罰,只需要不作回應便可以了; 
2. 情緒角的使用:在家中設一安靜、沒有任何刺激或吸引的地方,作為讓孩子安靜的區域,當孩子爆發情緒,或作出不恰當行為後,可以安排孩子在情緒角安靜一下,這未必等如責備,而是讓孩子的情緒可以舒緩,情況就如便急需要上廁所一樣,這只是一個正常的需要。如果運用恰當,當孩子日後有情緒時,可能自然的就會跑到情緒角去舒緩一下呢! 
3. 喚醒與憤怒不相容的情緒,特別如對受害者的同情心; 
4. 減少接觸可能會觸動孩子憤怒的情況或事物:當孩子未完全建立一個自我控制的能力前,減少孩子憤怒的機會,也即等同減少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衝突; 
5. 解釋其行為的後果; 
6. 審視引起憤怒情緒的起因。 
(Development Through Life, Barbara M. Newman, Philip R. Newman, Wadsworth, 2003, pp. 197) 

上述的方案,針對不同的情況,如孩子因憤怒而對他人作出暴力行為,父母可以專注於解釋後果及喚起其對受害者的同情心;如因想得到某物件而發脾氣,父母可以忽略他的負面行為等等。其次,上述的方案可以組合使用,例如當孩子在情緒角平復了,父母可以再向他解釋後果。最後,當然要視乎孩子的能力而選擇處理方案,舉例說,孩子還未會說話,你卻向他十分鐘連環解釋後果,似乎只會增加雙方之間的衝突。 

當父母決定了每一個情況的應對策略後,最重要的,就是一致性。簡單的說,一致性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其一,同樣的行為都會使用同樣的結果,不會這次就使用忽略策略,下次卻使用責罵,這會令孩子混淆;其次,就是每一名照顧者都會使用同樣的方案,從而加強向孩子表明「這行為是不恰當的」這個訊息。

分類
家長園地

甚麼飲品才是健康?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營養學家及運動教練楊曉澄

 

小朋友當然喜愛以冰凍的飲品解暑,但你們會否擔心飲品隱藏的糖分過多,從而影響健康呢?

 

留意包裝飲品營養標籤

 

當你選擇預先包裝的飲品,緊記留意一下它的營養標籤。首先,果汁味與果茶類等紙包裝飲品,熱量主要來自其糖分。要合乎低糖的標準,以每 100 毫升的飲品為例,少於 5 克糖分可以被界定為低糖的選擇。

 

天然果汁飲品一定好?

 

也許你認為天然果汁會比一般紙包裝飲品更好,但原來很多天然果汁飲品,是由濃縮果汁加入糖分混合而成,與鮮榨果汁是截然不同的產品。某些天然果汁會聲稱產品沒有額外添加糖分,令人錯覺沒有糖分在內,對身體更有益處,然而果汁本身所提供的糖分亦不少,所以千萬別以為果汁可代替水分。

究竟多少糖分攝取才算恰當?世界衛生組織近日將每天的糖分攝取量下調,成年人日服逾 6 茶匙即過量﹗以一杯 240 毫升的天然果汁作例子,內含的糖分原來已經有 20 克,即 5 茶匙的糖分。喝一杯已接近一天攝取糖分的上限。

 

如何才可以飲得健康?

 

鮮榨果汁可能是較好的選擇,但也要限制每天飲用的份量,需知道一杯鮮榨果汁動輒用上 3 至 4個水果,以 80 毫升代替 1 份水果計算,每天最多飲用 2/ 3杯果汁已經足夠,更理想的做法是將果肉一併「攪拌」,,膳食纖維就不會被隔開,既能促進腸道蠕動,亦可增加飽腹感。

 

每天應喝多少水分才足夠呢?

 

每天應喝多少水分才足夠呢? 除了清水、果汁、茶或咖啡,湯水亦可計算入內。

根據 Institute of Medicine 的建議,健康男士一天喝 3 公升(大概 12 杯水),

而健康女士一天喝 2.2 公升(大概 9 杯水)便算足夠。其實老生常談的一天 8 杯水,差距不大,但要提醒自己每天定時定量飲用,身體才可真正吸收到水分。

分類
家長園地

故事教育 家長可以如何做?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資深幼兒教育顧問莫萊茵小姐

 

曾經有不少家長向筆者提問有關說一些很難向小朋友解釋的故事題材,例如涉及死亡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涉及殘殺的《小紅帽》等等。由於故事書的內容是這樣描寫情節,而圖畫更畫得如此像真,小朋友聽了或讀了之後,可能對死亡感到十分恐懼,但又未能表達內心的不安,有些小朋友聽了之後更大哭起來。把原本享受的親子故事時間,結果造成反效果,亦激起了孩子的沉重心理負擔,令家長們都感到內疚和不知怎樣收拾「殘局」。

 

角色數量少 情節正面

 

而筆者亦這樣教導家長,第一:下次從選材入手,在圖書館云云眾多的故事中,選擇一些家長評定為符合孩子心智和理解程度的故事。通常是角色數量少、情節正面,或較容易由家長在說故事的互動中,可以讓孩子明白因果和情緒。因為角色數量少的故事,可讓孩子較專注地在故事脈絡中慢慢理解他的內心轉化、行為表現和價值觀。

 

而故事情節正面,是為孩子建立認識自我、解難、自信、分析力等優質條件,抗衡未來反面題材的故事、故事中壞的處境或現實中面對困難的能力。所以,除非家長確定孩子已儲蓄好以上抗逆的故事和心智經驗,否則,不應在以上先決條件未成熟下,讓孩子接觸恐怖或反面題材的故事。

啟發心智成長 正面人格的原則

 

第二:從故事帶給小朋友教學的意義開始,一直要緊守啟發孩子心智成長和正面人格的原則!任說故事的人把邪惡和壞人演繹得有多出神入化,也勿忘初衷!故事教學,是聽眾和故事人從直接對景象之描述、聯想到的訊息和背後主旨意義分享,而產生的教與學互動過程。這樣的觀察、描述、意識和互動內容,來自聽眾和故事人當時身心狀態和個人累積之經歷而產生互動。

 

故事人在教學的角色上非常重要,除了要仔細預備和閱讀故事內容,把重點和背後主旨清楚帶出,更要預備在說故事時,在某情節上引發孩子思考人和事的問題。在描述和氣氛營造中提供價值觀的交流機會,以及最重要的是觀察聽眾聽故事時之反應,而作出深化思考和延續好奇的互動部分。

 

演繹與互動要具人性化

 

第三:讓故事人的演繹與互動,都具人性化和性本善的引發功效。不論故事或現實世界,都有不同心理和處境難關讓孩子一一面對,這些都是他們重要的磨練機會,而且比溫室中成長的孩子更幸福、更有力量。而我們當孩子的明燈,就要為他們逐一裝備以後獨自行人生路的能力。所以,我們要慢慢按孩子的生活經驗及心智程度,提供不同層次、不同遭遇或不同人性的故事給孩子聽。

當故事人演繹到壞角色,或心理關口和人性的決擇時,更要繪形繪聲地把良心內心說話,演繹出來;並由故事人以旁白身分,提供孩子參考正面的後果、分析自己與人物及處境的關係。孩子在家長進行故事教育時,提出的任何處境中所作出的決擇,必須是自由的,因為讓孩子在虛擬中得到嘗試、碰釘或舒緩,更重要是讓孩子知道家長的立場,明白家長是開放討論和可以交流的對象!如果孩子從以上的互動引發愛的思考,讓孩子找到自己在這價值觀上的定位,故事人就成功透過故事,為孩子光照出傑出的生命。

分類
家長園地

快速令小朋友冷靜的方法

家長錦囊

system

資料來源:兒童行為治療師葉偉麟

 

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看到小朋友有一些負面的情緒,例如生氣、發脾氣或是很不開心的時候,我們也很想快點息事寧人「你不要這麼生氣吧!」,或會責備他,有時候甚至會喝罵他:「你立即給我閉嘴!」,或「一!二!三!」命令。亦有一些家長會說說道理:「我們做人不應該這樣的,應該冷靜一點」,但這些方法也不是太有效,為甚麼會這樣呢?

 

原來這跟我們的腦部結構有密切關係,如果我們認識了腦部結構,對我們管教孩子是很有幫助的。我們只要認識兩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稱為杏仁核(Amygdala) 。杏仁核有兩顆,在我們後腦。當我們受到驚嚇、威脅的時候,它會發出一些訊號,讓我們可以攻擊或是逃避的,杏仁核具有反射作用。

另一個部分稱為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便是讓我們有沒有彈性,即是有沒有同理心。但是杏仁核和前額葉皮質,這兩個部分是不能夠同時運作的。小朋友的前額葉皮質發展要從兩歲至二十多歲才完全成形的,才可以聽明白你說的道理,可以想到你在想甚麼、你的感受。

 

因此小朋友大部分的時間都是被那兩顆杏仁核控制,所以你看到很多小朋友經常有很多情緒、經常這麼容易暴燥和容易發脾氣。

我們如何讓杏仁核停止運作呢?這一件事情很重要的。我們讓杏仁核停止運作的方法便是幫助小朋友說出他們的情緒,特別是當小朋友有負面情緒的時候,作為家長要幫他們說出來,譬如你說我看到你很不開心、我看到你很失望、很傷心,因為當你說出和形容了他的感受,他的前額葉皮質便會輸送安撫的信息到他的杏仁核 ,讓杏仁核立即停止運作。

 

千萬別倒轉!看到他有情緒,說出家長你自己的個人感受:「我真的很生氣!」、「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或「我覺得很生氣!」你這樣只會

刺激小朋友的杏仁核,令他們更反抗。所以我們在管教小朋友的第一步,不是管他或教他,而是先連繫他的情緒,再重新調整。

分類
家長園地

拖字訣 培育子女耐性

家長錦囊

system

撰文:新領域潛能發展中心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

 

香港是一個物質豐盛的社會,但由於資源過於豐富,當子女在生活上有所需求時,父母就會火速地給予他們充足的供應,讓他們有著持續的滿足。但是,家長太快滿足子女的需要,會對他們有產生不良的影響,未能鍛鍊他們的忍耐的能力,久而久之耐性也會變得有限。

 

活用生活情緒 培育子女耐性

把享樂或生活上的需要推遲,是培養情緒智商(EQ)的重要環節。假如父母習慣很快就滿足子女的需要,但卻埋怨子女的耐性差,其實這種評論對於子女並不公平,因為他們的耐性只是未經培育而已。

 

究竟怎樣才能把子女的需要推遲呢?要訓練子女的情緒智能,秘訣就是「不用反籐條,也不用蝦條」,即既不需要使用體罰,也不常使用獎品,而是透過日常生活中的經歷和體驗去磨練出來,培養出孩子的耐性、等候的能力等等。家長可嘗試參考以下的例子:

 

例一:當父母與子女上茶樓的時候,不需要讓子女喜歡吃甚麼,便立即吃甚麼。父母可要求子女吃完一籠點心時,再等 5 分鐘後才吃第二種點心;又或者是每次當子女想吃一籠點心前,要先等父母吃了一部分才可以吃。如是者,父母與子女輪流吃點心。

 

例二:當子女要求父母買玩具時,父母不必即時買給子女,可向他解釋留待幾小時、幾天或一星期後才購買,要求子女耐心等待。

例三:當子女從街上回到家中時,不要讓他們隨心所欲地立即開電視,必須要求他先把鞋襪放好,喝一杯清水,坐在沙發上等 3 分鐘後,才可以開電視。

 

例四:當子女與父母出門時,不要讓他們立即衝去按升降機的按鈕,父母可要求他等待父母一同出門,一同步行到升降機前,才可按掣。

 

父母要堅持和有信用 鍛鍊子女智能

以上只是一些例子,父母必須好好利用生活細節上的「拖字訣」,使用拖字訣並不代表否定或拒絕子女的需要,而是不即時給予滿足而已。父母要注意的是,當使用這些拖字訣時,必須言出必行,無論子女撒嬌也好、發脾氣也好、哭也好、大叫也好,都要堅持著「拖」的原則;另外,父母也要注意要「有口齒」,答應了子女的事就必須要做。

 

另外,當子女提出要求時,父母可要求子女解釋理由,不但可以訓練子女的情緒智商(EQ),更可訓練他們的智能(IQ)。只要在子女的生活細節上多下一點功夫,就能夠有效地幫助子女鍛鍊情緒智能,各位父母不妨一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