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疫情长时间戴口罩 如何让孩子学会「睇人眉头眼额」?

家长锦囊

4 月 2025

撰文:香港言语及吞咽治疗中心高级言语治疗师 萧以岚

在日常与他人社交互动中,我们除了观察他人的行为外,也会对他人的行为作「解释」及「预测」。心智理论 (Theory of mind) 是推论或代入他人心智状态的能力,例如代入他人的想法、信念、欲望和意图等,运用此能力去解释他人的想法、知觉及预测他们的行为。心智理论可细分成「情绪辨识」、「信念」和「假装性游戏」。

 

儿童心智理论的发展时期,大约是从 3 到 7 岁。但 3 岁之前,孩子要先掌握以下技巧才能有效地发展心智理论能力:

 

  1. 留意身边人们的行为及加以模仿
  2. 辨认他人的情绪并运用词语表达(例如:开心、伤心、嬲、惊)
  3. 能参与假装性游戏
  4. 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及喜好
  5. 明白人会作出行为来获得想要的东西(例如:伸手拿取糖果)
  6. 明白不同情绪所产生的原因及后果(例如:如果我打哥哥,妈妈就会嬲,然后会闹我。)

提升心智理论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谈时多用与心理有关的词汇

运用与心理有关的词汇与孩子沟通,可令孩子更具体地了解自己及别人的心理状况。心理有关的词汇例子有「想」、「假装」、「知道」、「相信」、「觉得」及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平时多留意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再给予回应。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为我走了,其实我还在」、「妈咪好嬲因为你打哥哥」。家长亦可多向孩子解释他人的心理状况,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礼物笑得很灿烂,佢应该觉得好兴奋。」

 

  1. 与孩子参与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鼓励孩子代入不同的处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论出相关的行为。开始扮演时,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见的人物,例如:妈妈、医生、老师和司机。家长要留意,在游戏中无论说话和行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动能帮助孩子从不同社交情境中体验各种情绪、想法及互动情况,亦在当中学习观察、模仿、预知、检讨及调整自己的想法及行为。

希望家长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机会,与孩子多分享、多沟通,让他们学会「睇人眉头眼额」,成为一个「读心神探」!

 

数据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痉挛协会 (2005). 联情系意: 发展自闭症幼儿的社交能力. 香港痉挛协会.

分类
家长锦囊

画画窥探孩子内心世界

家长锦囊

4 月 2025

撰文:心启晴专业辅导学院心理治疗师 李伟堂

绘画可以给予我们抒发感受的空间,作者利用画笔创作,以另一种语言和自己对话,从中安抚个人情绪或获得领悟,解开个人的心结。

 

常为小事而哭

 

回想过去的儿童辅导中,有父母来求助,他们不明白为何儿子小明常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迟了看电视、迟了吃晚饭、爸爸晚了回家等,他们和小明提及情况,但就是不明所以,对他们造成困扰。于是笔者建议为小明进行一次画画评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长环境,或可了解小明爱哭的缘故。

 

画画洞悉爱哭因由

 

小明画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边绘画,一边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着工作,令他很多时候独自在家中玩耍。当父母回家后,小明很想和他们玩,但爸爸很快显得不耐烦。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经常发怒;每当妈妈看到这种情况,便会和爸爸吵起来。在小明眼中,妈妈和爸爸吵起来时,妈妈总是一脸难过。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爱自己,但当他看到爸爸发怒及妈妈伤心是因他而起时,他便感到难过。

从画画窥探内心世界

 

后来,笔者再次会晤小明的父母,他们从没想过,在小明面前的争吵,原来深深的刻在儿子心中。另外,爸爸亦发现工作后的疲倦状态影响亲子互动的质素。为此,笔者教爸爸一些放松的方法,并建议在家中设立一个「冷静区」,给大家一个空间舒缓个人情绪,而父母亦承诺避免在小明面前争吵。

 

一个月后,小明没有再为一些小事而哭,亲子关系比从前融洽。绘画可以反映儿童内心的世界观。在创作过程中,儿童有意无意投射内心的一面,让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有效地协助他们健康成长。

分类
家长锦囊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家长锦囊

4 月 2025

撰文:美国游戏治疗协会注册游戏治疗师(督导)注册社工陈子慧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谨次于生存需要之后,是人类第二个基本需要。儿童如安全感不足便会出现很多行为问题。因没有足够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没有足够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护,于是便以不同问题行为发出误导讯号以表达情绪需要。很多时家长以为孩子有行为问题便更加严厉地管理行为,但往往适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绪需要更不被满足。

 

多年的研究均发现安全感建基于与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有安全依附关系的孩子调整情绪的能力较高,会自己解决问题,有较高的自尊心及同理心,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及能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如何可以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却是很多父母的困难。

 

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时需要自己探索世界,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有时却需要父母的帮忙去调整情绪。父母要知道何时放手,何时伸出双手提供拥抱与支持需要仔细地观察孩子的需要。年幼孩子于公园玩耍时会走得很远,想要自己探索世界,较年长的会在父母监管功课时表现不悦,都是需要父母放手支持探索的需要。但当孩子跌倒痛哭又或者是因不懂做功课而困扰流泪时,便需要父母协助调整情绪的时候。

与孩子同在

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通常会尝试尽快想办法处理。但与孩子同在却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最能够有效协助孩子建立调节情绪能力。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接纳及同理孩子的情绪,讲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觉父母的接纳与明白是安全依附关系的基础。

 

作个坚定掌控的父母

父母会以为明白孩子的感受便失去掌权能力,但正正相反的是,父母其实需要在明白孩子的情绪感受同时掌控限制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如要离开公园时孩子因不舍而发脾气,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感受,同时也要坚定离开。或者孩子因感到功课困难经常拖延做功课的时间,父母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难但同时需要执行拖延做功课的后果。所以,温柔而坚定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到安全。

 

了解自己的成长如何影响自己当父母

我们从父母学习如何当父母,也同时背负着童年的包袱。当我们于与孩子相处上出现困难时,或多或少都与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关。有些父母自己成长时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陪伴,当自己成为父母时便会付出更多时间给自己的孩子,但当时间付出了却要面对孩子仍然有很多情绪而自己却没有情绪被满足及了解的经验时,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便可能受自己的情绪影响而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父母先了解自己的成长如何影响自己,然后才可于与孩子相处时重新调节自己,细心观察及响应孩子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