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家长锦囊

疫情长时间戴口罩 如何让孩子学会「睇人眉头眼额」?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香港言语及吞咽治疗中心高级言语治疗师 萧以岚

在日常与他人社交互动中,我们除了观察他人的行为外,也会对他人的行为作「解释」及「预测」。心智理论 (Theory of mind) 是推论或代入他人心智状态的能力,例如代入他人的想法、信念、欲望和意图等,运用此能力去解释他人的想法、知觉及预测他们的行为。心智理论可细分成「情绪辨识」、「信念」和「假装性游戏」。

 

儿童心智理论的发展时期,大约是从 3 到 7 岁。但 3 岁之前,孩子要先掌握以下技巧才能有效地发展心智理论能力:

 

  1. 留意身边人们的行为及加以模仿
  2. 辨认他人的情绪并运用词语表达(例如:开心、伤心、嬲、惊)
  3. 能参与假装性游戏
  4. 明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欲望及喜好
  5. 明白人会作出行为来获得想要的东西(例如:伸手拿取糖果)
  6. 明白不同情绪所产生的原因及后果(例如:如果我打哥哥,妈妈就会嬲,然后会闹我。)

提升心智理论的方法有:

 

  1. 向孩子交谈时多用与心理有关的词汇

运用与心理有关的词汇与孩子沟通,可令孩子更具体地了解自己及别人的心理状况。心理有关的词汇例子有「想」、「假装」、「知道」、「相信」、「觉得」及与情绪有关的词语。平时多留意孩子想表达的意思,再给予回应。例如:「啊!你想要蛋糕」、「不要怕!你以为我走了,其实我还在」、「妈咪好嬲因为你打哥哥」。家长亦可多向孩子解释他人的心理状况,例如:「美美收到份生日礼物笑得很灿烂,佢应该觉得好兴奋。」

 

  1. 与孩子参与角色扮演游戏

角色扮演游戏鼓励孩子代入不同的处境及人物的角度思考,藉此推论出相关的行为。开始扮演时,孩子可先扮作日常生活常见的人物,例如:妈妈、医生、老师和司机。家长要留意,在游戏中无论说话和行为都要代入所扮的角色。此活动能帮助孩子从不同社交情境中体验各种情绪、想法及互动情况,亦在当中学习观察、模仿、预知、检讨及调整自己的想法及行为。

希望家长能在日常生活善用机会,与孩子多分享、多沟通,让他们学会「睇人眉头眼额」,成为一个「读心神探」!

 

数据源:

Hollin,P., Baron-Cohen, S.,& Hadwin,J.(1999). 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tomind-read. West Sussex, England: Wiely Press

Lowry,L.(2015).” Tuning in” to others: How young children develop theory of mind. TheHanen Centre.

香港痉挛协会 (2005). 联情系意: 发展自闭症幼儿的社交能力. 香港痉挛协会.

分类
家长锦囊

画画窥探孩子内心世界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心启晴专业辅导学院心理治疗师 李伟堂

绘画可以给予我们抒发感受的空间,作者利用画笔创作,以另一种语言和自己对话,从中安抚个人情绪或获得领悟,解开个人的心结。

 

常为小事而哭

 

回想过去的儿童辅导中,有父母来求助,他们不明白为何儿子小明常为一些小事而哭,例如迟了看电视、迟了吃晚饭、爸爸晚了回家等,他们和小明提及情况,但就是不明所以,对他们造成困扰。于是笔者建议为小明进行一次画画评估,了解小明心目中的成长环境,或可了解小明爱哭的缘故。

 

画画洞悉爱哭因由

 

小明画了一幅「家庭的故事」,他一边绘画,一边道出心中感受,父母整天忙着工作,令他很多时候独自在家中玩耍。当父母回家后,小明很想和他们玩,但爸爸很快显得不耐烦。在小明心中,爸爸好像经常发怒;每当妈妈看到这种情况,便会和爸爸吵起来。在小明眼中,妈妈和爸爸吵起来时,妈妈总是一脸难过。在小明心中,他知道父母都是疼爱自己,但当他看到爸爸发怒及妈妈伤心是因他而起时,他便感到难过。

从画画窥探内心世界

 

后来,笔者再次会晤小明的父母,他们从没想过,在小明面前的争吵,原来深深的刻在儿子心中。另外,爸爸亦发现工作后的疲倦状态影响亲子互动的质素。为此,笔者教爸爸一些放松的方法,并建议在家中设立一个「冷静区」,给大家一个空间舒缓个人情绪,而父母亦承诺避免在小明面前争吵。

 

一个月后,小明没有再为一些小事而哭,亲子关系比从前融洽。绘画可以反映儿童内心的世界观。在创作过程中,儿童有意无意投射内心的一面,让我们可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更有效地协助他们健康成长。

分类
家长锦囊

如何培育富安全感的孩子?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美国游戏治疗协会注册游戏治疗师(督导)注册社工陈子慧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安全感谨次于生存需要之后,是人类第二个基本需要。儿童如安全感不足便会出现很多行为问题。因没有足够支持放心去探索世界,亦没有足够信心相信有人可以提供安全的保护,于是便以不同问题行为发出误导讯号以表达情绪需要。很多时家长以为孩子有行为问题便更加严厉地管理行为,但往往适得其反,令孩子的情绪需要更不被满足。

 

多年的研究均发现安全感建基于与照顾者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有安全依附关系的孩子调整情绪的能力较高,会自己解决问题,有较高的自尊心及同理心,有更好的社交能力及能与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但如何可以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关系却是很多父母的困难。

 

了解孩子的需要

孩子有时需要自己探索世界,运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有时却需要父母的帮忙去调整情绪。父母要知道何时放手,何时伸出双手提供拥抱与支持需要仔细地观察孩子的需要。年幼孩子于公园玩耍时会走得很远,想要自己探索世界,较年长的会在父母监管功课时表现不悦,都是需要父母放手支持探索的需要。但当孩子跌倒痛哭又或者是因不懂做功课而困扰流泪时,便需要父母协助调整情绪的时候。

与孩子同在

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通常会尝试尽快想办法处理。但与孩子同在却是孩子最需要的,而且最能够有效协助孩子建立调节情绪能力。当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只需要陪伴孩子,接纳及同理孩子的情绪,讲出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感觉父母的接纳与明白是安全依附关系的基础。

 

作个坚定掌控的父母

父母会以为明白孩子的感受便失去掌权能力,但正正相反的是,父母其实需要在明白孩子的情绪感受同时掌控限制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如要离开公园时孩子因不舍而发脾气,父母可以明白孩子感受,同时也要坚定离开。或者孩子因感到功课困难经常拖延做功课的时间,父母可以明白孩子的困难但同时需要执行拖延做功课的后果。所以,温柔而坚定的父母才能让孩子感到安全。

 

了解自己的成长如何影响自己当父母

我们从父母学习如何当父母,也同时背负着童年的包袱。当我们于与孩子相处上出现困难时,或多或少都与我们自己的成长有关。有些父母自己成长时父母因忙于工作而没有时间陪伴,当自己成为父母时便会付出更多时间给自己的孩子,但当时间付出了却要面对孩子仍然有很多情绪而自己却没有情绪被满足及了解的经验时,面对孩子的情绪时便可能受自己的情绪影响而未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所以,父母先了解自己的成长如何影响自己,然后才可于与孩子相处时重新调节自己,细心观察及响应孩子的需要。

分类
家长锦囊

学好英文没有速成班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资深升学专家辅导教师协会荣誉顾问赵荣德先生

学生问我:「学英文有没有quick fix (速成)?」我说:「没有!」其他科目可能有速成的方法,但英文没有。因为英文是语文 (Language) ,而语文是技巧 (Skill),学习语文是学习一种技巧,而学习技巧一定要有耐性、毅力和勇气,像打太极拳、打乒乓球,一定要天天练习,持之以恒,才有所成,所以学英文没有速成!

 

以下介绍三个有人用过而成功的方法,大家不妨选择一个适合你性格的来试试:

 

第一个方法是 Read 、Read 、Read(大量阅读),大量阅读可分两种,第一种是大量阅读同一作者的作品,第二种是大量阅读不同作者的作品。我读大学时,认识一位英文能力奇佳的同学,虽说他是中国人,但曾经担任一份英文报章的总编辑,英文程度自是超人一等。我问他如何练好一手好英文,他说他曾经把柯南道尔 (Conan Doyle) 的《福尔摩斯》 (Sherlock Holmes) 原著全集由头到尾精读过一次,自此英文「脱胎换骨」,这是大量阅读一个作者成功搞好英文的好例子。

我教过一个血液有毛病的中一学生,他每上课两个月便要卧病于床半个月,但他考试的英文成绩却差不多是全班之冠。我问其原因,他答我:「我卧病于床那半个月,表哥天天送我三四本英文书,我无事做,于是每天把书看完,结果不知不觉把英文水平提升了!」这是一个大量阅读不同作者成功搞好英文的好例子。

 

第二个方法是每天朗诵英文报纸的「读者来函」:话说有一次晚宴,有一位成绩十分「标青」的学生走来与我寒喧。我知道他是由另一间中文小学转入喇沙中一的学生,我问他怎样学习英文,原来他每天把《南华早报》(SCMP)的读者来函大声朗读,读足六个月,对英文自然有信心,自此对英文有兴趣。后来,他会考还考到九优佳绩。

 

第三个方法是学好英文文法,那是于 1953 年获诺贝尔奖文学奖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Winston Churchill) 所说的。他在 〈My Early Life〉中说,因为萨默维尔老师每天教他不断剖析英语用法(practiced continually English analysis),结果令他的英文水平大大提高。他说:「我彻底地学习,所以在我的骨子里也烙上了一般英国句子的基本结构。」(I learn thoroughly. Thus I got into my bones,the essential structure of the ordinary British sentence ) 懂得怎样做句,还怕学不好英文吗?

以上三个方法,都是学好英文的不二法门,三个方法都有一个共通点:学好英文,要有耐性,没有速成!

分类
家长锦囊

书写能力小训练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婴幼儿心理发展协会心理咨询师程卫强先生

「他的字永远都写不到在在线,全部会『飞』的!」

「他的字都不能写在格里,通常一个字『霸』两个格!」

「他写字时经常跳行或跳格!」

「他写字时好像不够力似的,字迹浅得几乎看不到了!」

 

这是都是很多孩子在K2学习写字时的写照。孩子在书写时,需要很多能力的配合,最简单的,是小手指肌肉的力量及灵活性(精细动作)。如果精细动作训练不足,孩子可能会出现写字或执笔无力等情况。家长可如何处理和训练呢?很简单,就是从小便让他们多玩泥胶、黏土和面粉等玩意。

其次,视觉空间及眼球的控制,对抄写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一般的球类活动是极佳的训练项目,透过视觉追踪并作出击(或踢)球的动作,也是一个很天然和有趣的训练。除此之外,找不同游戏(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迷宫游戏(先用眼找出路,然后才用笔联机)等,也对眼球的控制能力有所脾益。

 

在抄写练习中,手眼协调当然也不可忽视!抛接豆袋、钓鱼游戏、倒水练习和剪纸等,对手眼协调帮助也很大。

这些游戏应该在甚么时候开始进行?每天需要「操练」多久?其实,当这些游戏在孩子懂得和能够玩的时候,家长便可以与他们玩了。而且,家长应以孩子的意愿为基础,当孩子不想玩时,家长便应该转换游戏,而并不是硬性要求进行多久。笔者的理念是,透过日常的游戏,孩子便可以获得一定的技巧,避免问题出现,而不是进行补救式的操练。否则,多好的游戏也会变得乏味无趣,是受苦多于享受吧!

分类
家长锦囊

小朋友好怕丑 可以点算好?

家長錦囊

家长锦囊

撰文:新领域潜能发展中心注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幼儿见到陌生人,或身处在陌生环境,变成「怕丑仔」和「怕丑妹」十分常见。家长可以如何让他们突破自己?不要每次遇见新朋友都躲在自己身后?

孩子是怕陌生人,还是怕任何人?

其实,害羞对于幼儿来说也是相当普遍。因为他们不理解对方的动机或意向,或是对陌生的新环境而感到害怕,这是很平常的反应。害羞是一种心理的内在意识,家长应从幼儿对不同人的反应,分析他们是害怕陌生人,还是害羞得连熟悉的人也感到害怕。

 

如果孩子是因为陌生人的外表和衣着打扮奇特,或是身处陌生的环境、灯光不足或是封闭密的空间而感到害羞。其实成年人也可能有这些行为表现,就像身处陌生的地方或人群时,行为较害羞或惊慌都是正常的。

 

循序渐进 适应环境和人群

事实上,有外向的幼儿,也有内向的,这是他们个性的特质。家长一方面需要接受他们,另一方面需要培育他们突破自己。如果幼儿是长时间地害羞,就会影响他们探索四周事物和提升认知能力的机会、与人交往及互动可提升社交能力的机会,以及参与不同学习、接触新事物的可能性。

 

家长应由熟识到陌生,循序渐进让幼儿适应和他人相处。由同住的家人到亲戚、邻居、熟朋友、生疏的朋友到陌生人,慢慢把幼儿的社群圈子日渐扩阔。另外,有些幼儿不是害怕面对人,而是因为身处某些陌生环境,家长应定期带幼儿到不同的陌生地方接触新事物,让他们学习处变不惊,增加他们社交的安全领域,但家长亦不能操之过急。

 

发展障碍亦引致孩子「害羞」

此外,家长也应留意幼儿会否出现了一些发展上的障碍,而令家长误以为是害羞,或者这障碍是令幼儿变得害羞的真正原因。例如幼儿如果出现听力发展问题,他的反应及接收声音能力自然较正常的幼儿为差。又例如,如果幼儿有近视或远视,往往会因为看不清楚而出现「害羞」的情况。如果家长并未察觉这是视力问题所致,就会以为幼儿是真的比较害羞,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

 

还有,感统有否失调、有没有社交障碍、不同感官渠道之间的协调是否有发展不佳的情况,都会令幼儿出现以上的情况。如果家长未能判断问题所在,可寻求专业人士的协助,找出问题的根本,对症下药及早处理,就可大大减少对幼儿的影响。

分类
家长锦囊

锻练小脑袋「脑力」训练小游戏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公开大学幼儿教育学士课程兼职讲师梁嘉敏

DHA 只是供应孩子脑部发展的养分,要孩子变得聪明,大脑必须得到适当的锻炼。今次就为大家介绍一些脑袋锻炼小游戏,十分适合2岁至就读小学的儿童呢!

  1. 迷宫或找不同等脑图练习
    虽然迷宫和找不同等脑图练习是我们小时候的玩意,但到了这个年代,它们依然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脑图练习除了迷宫、找不同外,还有很多不同的模式,总之凡是需要孩子观察和专注地完成任务的图像游戏,均属于脑图练习。不知道大家是否认识Wally(中译《威利在哪里?》),它就是世上其中最受欢迎的脑图游戏。

其实脑图游戏不一定需要购买,也不一定印在书本上,我们在家中也可轻易制作脑图游戏。例如家长可以在一堆杂物中放两颗瑞士糖,那孩子一定会很用心地找出来呢!

  1. 收拾家中对象 并把对象分类
    其实日常生活上不同的环节,也是锻炼脑筋的大好机会,例如收拾和分类。把对象有条理地分类,不单能提升孩子的组织能力,更能发挥孩子的创意。有时孩子的分类方法可能跟我们成年人不同,不过也不无他们的道理,家长不妨问一下孩子为甚么会这样分类,你便会发现原来孩子的观察力可能比你更强,他们会用他们观察到的细节作分类,所以家长不应要孩子根据成年人眼中的分类方法,以免打击他们自我解难的主动性。

你可能会问,我家孩子不喜欢收拾对象,那该怎么办呢?在孩子还未养成收拾家中物品和分类的习惯时,一定要从游戏开始,以提升孩子花气力去完成「使命」的动机。例如可以举办「房间斗整齐比赛」或「阿四日」,让家庭成员互相帮大家执房等活动,以鼓励孩子收拾和分类,也可以锻炼一下「脑力」!

  1. 考记忆游戏
    坊间有很多记忆游戏卡,例如把十数张牌反转,轮流翻开两张,如果翻开了相同的卡牌,便可以拿到自己手上。另外,坊间亦有些绘有不同对象的图卡,家长可将它们打开排成一行,让孩子看了然后反转,再问孩子某一件对象在哪一张卡上。这些均是很好的记忆力游戏,成年人或孩子更可以发挥更多创意,变换一下玩法以增加趣味性。

分类
家长锦囊

口部肌肉发展要训练 为语言能力奠基础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言语治疗师郭子欣

每个幼儿的语言能力都不同,有些小朋友我1岁多便能讲出不同单字,2岁便能说出句子,与人沟通。但有些小朋友的语言能发展则较慢,事实上口部肌肉发展对进食及语言能力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家长可以不同小游戏,训练小朋友口部肌肉,为其语言能力发展打好基础。

 

口部肌肉包括面颊肌肉、唇部、舌头及下巴的肌肉,会随着年龄增长以及进食经验转变而不断进步。口部肌肉的力度、控制、灵活度及协调性更是影响幼儿学习说话的重要因素。

 

幼儿日常进餐过程其实是很好的练习机会,但有些个案却是因为经常进食细碎甚至糊状食物,而导致咀嚼能力未能正常发展,既影响进食,亦影响语言发展。常见的情况如流口水及发音不清晰或准确,所以口肌问题必须正视。

 

以下是一些训练口部肌肉的简单小游戏,希望能透过有趣活动改善小朋友口肌能力,为语言能力发展打好基础。

 

吹气练习

 

玩法:

 

首先预备一个盆,家长及小朋友面对面,把盆放在二人中间。然后加入半盆水,把一只纸船放在家长的一边,船内放上小朋友喜欢的食物或小礼品(如:贴纸等)。家长先把纸船吹向孩子的方向,小朋友便可以拿走船内的食物或小礼品,如果小朋友想再获得食物或小礼品,必须把船吹向家长的方向。

 

透过这类吹气练习,能加强舌头向后缩以及圆嘴的能力,加强下颚的稳定性和控制度,以提升说话清晰度。

咀嚼练习

 

玩法:

 

把较硬身的蔬菜或水果(如:甘笋、青瓜、西芹和苹果等)切成条状,长度及粗度如食指相约。家长拿着蔬菜条的末端,然后把食物放到小朋友的大牙中间,以鼓励小朋友运用大牙咀嚼。家长需要固定食物的位置,当孩子咬一下,家长便将食物推入一下,直至小朋友把整条蔬菜条吃光为止,左右两边交替练习。家长可因应小朋友的能力,调节食物条的粗幼长短及软硬度。

 

咀嚼时需要嘴唇、舌头及下颚等等的口部肌肉互相协调,而语音发展也是透过不同口部肌肉的配合发出不同的语音,所以咀嚼训练有助改善发音清晰度。

分类
家长锦囊

开放式提问有助提升幼儿联想力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 注册教育心理学家彭智华

很多家长希望可以提升幼儿的思考能力,其实只要父母适当地引导子女把一些生活上的小事情串连起来,再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就可以让他们有意识地思考眼前所见到的事物和相关的知识。例如小朋友看到苹果的时候,让幼儿想想有甚么对象亦是圆形或红色的;听见雀鸟的叫声,幼儿会想到甚么动物也会飞。

 

多向子女提出没有限制性的问题

 

当家长向幼儿提出发问时,切勿强迫他们回答或要求一个确实的答案,甚至毋需他们马上回答问题,因为他们可能还在联想中。家长不需提出有任何限制的问题,可以随意地想起甚么就问甚么,例如筷子像甚么对象,甚么人和学生一样要穿制服。除了让他们多思考之外,家长亦可以与子女一起思考和讨论,藉此当作亲子活动,有助增进彼此的感情。

 

除了个别发问,家长还可以让幼儿与兄弟姊妹或朋友一起回答问题。对于能力较高的幼儿,父母可以让他们回答多些不同的答案;能力普通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少一些的答案;能力相对较弱的,家长可以透过适当地提示和示范来引导他们回答。

父母可以从生活中寻找问题

 

家长可以在生活中找出可以提问的问题,甚至可以尝试问一些有想象和讨论空间的问题,好让子女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联想力。例如父母可以问子女户外有甚么东西是圆形的、家里有甚么东西是用铁做的、有甚么食物是红色等。反而一些有确实和肯定答案的问题,例如数学题(1加1等于多少),我们一般称这些问题为「封闭式问题」,由于只有特定答案的问题,其实对提高幼儿的联想力没有太大帮助。

事实上,创意联想是应该从最小的事情开始推想,这样才是训练幼儿联想力和思考力的好方法。所以家长们不妨由今天开始,提升幼儿的联想能力吧!

分类
家长锦囊

与其过度保护 不如陪伴经历高低起跌

家长锦囊

家长锦囊

撰文:婚姻及家庭治疗师 

   儿童游戏治疗师 李慧芝

最近在脸书上看到一位好友分享了一段短片,记录了她5岁的大儿子示范如何用锯齿小刀切西兰花,经剪接后的短片约3分半钟,全程由妈妈负责拍摄。在短片中,男孩的刀法谈不上熟练,但脸上却一副气定神闲的样子,而且还解说得头头是道。

 

作为一位治疗师,笔者也很赞同妈妈的做法,就是放手让孩子从生活中学习和汲取经验,因为毕竟锯齿小刀的伤害性有限,即使真的割伤了手,最多也只是皮外伤,小孩子也会很快复原。可是我作为一子之母,观看着整个过程,也不其然担心起来。

小男孩顺利切完整棵西兰花,我也顿时松了一口气。我心里十分欣赏男孩的耐心和努力,但我更佩服这位妈妈的勇气。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在放手让孩子尝试,以及担心孩子遭遇挫败两者之间挣扎着。许多父母在理性上明白孩子需要有适度的空间自主自决,并从中建立责任感和自信心。然而作为爱锡子女的父母,也同时会不忍看到孩子遇挫折或经历痛苦。这些担心和焦虑,会驱使父母以不同的方式保护孩子免于犯错,例如为孩子做决定,替孩子完成他们应负的责任,又或是说服孩子以父母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等等。

 

父母担心子女遇挫败,都是基于爱护他们,这亦是人之常情。然而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大的爱,并不是去保护孩子免于犯错和受伤,而是陪伴孩子经历种种高低起跌和成败得失。这一种陪伴包含了对子女的尊重、信任和支持,就是尊重孩子有自己的选择,并且信任他们有能力承担其选择的后果,以及在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仍能百分百的支持孩子的决定。

没有人能保证孩子的人生一帆风顺,但父母的陪伴可以让子女感受到自己是绝不孤单的。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满有自信地不断探索、学习和发展所长。